隆胸材料的发展历程解析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审美观念亦越来越丰富,其中*突出的体现就是在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上增加了一条——性感。而乳房作为性感女性*重要的体现部位,女性对其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。可见,乳房对于现代女性来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功能器官,更是形体性感美*重要的标志之一。先天发育不良所致的小乳症严重影响女性形体美,给患者带来自卑的心理。乳房充填和重建可以较好地使之得到改善,不仅治疗了患者的形体缺陷,更是一种心理治疗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要求隆乳的人数逐年增多。各种各样的隆乳方法也应用而生,而隆乳术的发展与进步,归根结底在于隆乳材料的不断发展与更新。从20世纪30年代的液体石蜡、液体硅胶隆乳术到目前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、假体隆乳等各具特点,现分析如下:
液体材料隆乳术
通过注射的方法,使液态材料进入乳房组织内。其优点是方法简单,易于实施。缺点是液体材料渗透在组织内,一旦出现并发症无法将其取出,容易造成乳房组织的坏死。
液体石蜡:1889年,美国*早开始隆乳,Gersuny报道用液体石蜡直接通过注射的方法注入乳房内隆乳。20世纪30年代,这种隆乳方法非常盛行,但随后大部分受术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。如乳房内的硬结、炎性反应,乳房外形不良以及石蜡栓塞导致失明或死亡,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还诱发乳腺癌的发生。因此液体石蜡注射隆乳也早已被明令禁止。
液态硅胶:20世纪40年代后,在曰本和美国有人用蜡和蜂蜜的混合物及液态硅胶注入乳房内隆乳,此法操作简单,但与液体石蜡一样,引起诸多严重并发症,注射极易扩散甚至引起死亡,于是这种方法也被取缔。
聚丙烯酰胺水凝胶:聚丙烯酰胺水凝胶(polyacrylamidehydrogel,PAHG)商品名为英捷尔法勒。该聚合物多孔,具有弹性、亲水性、耐热性、抗酸碱性和无刺激性,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惰性材料。1987年,在全球*次用于填充面部、乳房和四肢等。1997年由乌克兰引入我国,1999年其国产化商品名为奥美定。2000年4月,俄罗斯(莫斯科) 医学科学院外科研究中Milanov等报道通过对大量应用PAHG隆乳的临床疗效观察,认为PAHG注射隆乳是安全有效的。2003年,瑞典的Wile de cassia novaes等报道,通过对PAHG毒性30余年的研究和文献复习,认为其生物相容性好,容易使用,不迁移。长期持续存在,形态自然。但PAHG是胶冻状的水溶性物质,*令人担忧之处是“注射容易取出难”。然而奥美定用在人体乳房临床颇有争议,2006年4月30日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决定,撤销聚丙烯酰胺水凝胶(注射用)医疗器械注册证。从即日起全面停止其生产、销售和使用。
假体隆乳
目前假体置入法隆乳,仍是国内外*常用的方法。假体的种类繁多,分类各异。按其囊内容物不同可分为硅凝胶充填型和生理盐水充注型等;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注入型和置入型,一般硅凝胶充填型为置入型,生理盐水充注型为注入型;按其表面可分为光面和毛面;按其囊腔多少可分为单囊型、双囊型及多囊腔型;按其形态可分为圆形和解剖型。
人工海绵假体:1951年,Pangman*次使用人工海绵植入隆乳,先将海绵雕刻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,置入乳腺下分离的腔隙中,达到隆乳目的。但术后大量纤维组织长入海绵间隙中,使乳房变硬、缩小和变形,甚至形成瘘管,因此该隆乳术现在已经废弃。
硅橡胶囊假体:1963年,Gronin用储有硅橡胶液的硅橡胶囊假体隆乳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并促进了隆乳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。我国于1981年开始使用国产硅胶假体施行隆乳,效果也能令人满意。但临床应用至今也发生不少问题,如纤维包囊挛缩,导致乳腺变形、发硬、疼痛等,特别是放置于乳腺下*易发生。其次于胸壁或乳腺上形成肉芽肿,这多与假体留置过浅及硅油渗出距皮肤较浅致皮肤破裂,长期慢性刺激有关;还存在出血、感染及假体置放不当与移动,至乳腺形态欠佳等不足。但在目前情况下,仍是较为安全的隆乳方法。
硅凝胶假体:医用硅凝胶通常是高纯度的二甲基硅氧烷的特殊多聚体,它是用于医学的引起生物反应*小的材料之一。由于包膜挛缩发生率较高,促使假体厂家不断改进了假体的制作工艺,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种假体更柔软、自然,但包膜挛缩的问题仍存在。杨维琦提出微小组合假体隆乳术,每一微小假体的硅胶外壳和内容物与传统硅凝胶假体完全一样,乳房*后的体积由堆积在一起的微小假体数量决定,具体操作与传统假体隆乳术类似。微小组合假体比传统大的假体可能有更低的包膜挛缩率,且具有切口小,乳房手感好,外观自然,乳房大小容易调整等优点。
水凝胶假体:水凝胶乳房假体是于硅胶囊内充注水凝胶即PVP与水的混合物(PVP系聚乙烯吡咯烷酮),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高分子聚合物。但是材料的破损仍是其主要问题,真正破损了则不能达到隆乳目的。